|
元·颜辉(传)《中峰明本像》绢本 设色 | 123.5 x 51.4 cm 京都慈照院藏此画像主中峰明本为禅门高僧,有“江南古佛”之美誉,直至延祐五年(1318),中峰才接受元仁宗“佛慈圆照广惠禅师”的赐号,住持天目山师子正宗禅院。中峰与赵孟頫、冯子振等多有往来,更有不少来自朝鲜、安南、日本的僧侣向其参禅。当时中国禅林有为高僧绘制肖像画的风气,或用于祖祭仪式,或赠予信徒作为施报答谢,或用以确认师徒传法关系。这类肖像画多半将像主描绘成身着袈裟、双鞋置于踏垫之上、盘腿跌坐于椅的形象,且往往有像主或其他高僧的题赞。此类肖像通称为“顶相”。中峰广受尊崇,其顶相屡有绘制,甚至流传海外,特别是日本,今存不少入元日僧携回的中峰顶相。这些傅世的中峰肖像,尽管面容描绘相似,服饰打扮和背景持物并不一致。就中国肖像画的制作而言,面容的绘制往往突破一般人物画的格套,力求表现像主的生理特征,多半通过写生而成;相较之下,面容以外的部分则非对像写生,多选择特定图式或挪用特定图像,以求表现像主个人的身份地位或心性志趣。中峰各顶相之间的差异正反映了此一现象,尤其是高源寺和选佛寺所藏二像,清楚地显示了中峰在1318年身份上的转变。高源寺本乃日僧远谿祖雄在1316年请回,上有中峰自赞。画中的中峰蓬发,袈裟朴素无华,且肚腹敞开,座椅也没有华丽的法被,显得相当质朴;而由日僧无隐元晦于1326年请回的选佛寺本却作剃变造型,座椅锦被豪华,尽显法师威仪。透过对图像传统的追索和讨论,学者以为此二像乃中峰晋升官寺住持前后的形象。慈照院所藏中峰顶相作剃变造型,所坐石座铺有锦被,和选佛寺本一样表现威仪。但与高源寺、选佛寺两本不同,慈照寺本的中峰处于山林之中,身侧有高耸的松、竹,形成如佛画中的顶盖,呈现了像主在山林中的修行之姿。这是借用文人肖像以山林背景表现像主隐逸志向的做法。不仅如此,画上并有广演的题赞:“这渠侬,老幻翁,爱松竹,遇守中,少林草,续正宗。咄,还要儿孙担负荷,谁知天目本中峰。嗣孙广演拜赞。”即指出画家藉松、竹来彰显像主内在精神的初衷,松、竹正是文人文化中具隐逸意涵的符号。从画法来看,衣纹用笔和松、竹、石的描绘,似受文人画风的影响,学者以为或与元代文人画家赵孟类、李行有关。慈照院本不仅呈现了中峰的隐逸禅风,也反映了浓厚的人文色彩,这当与中峰和文人间之密切往来有关。 |
|